為表彰孔子精神與傳承華夏文化, 兩千多年來每逢孔子誕辰紀念日, 各地的孔廟都依循古禮, 舉行隆重的祭孔大典; 新澤西中文學校協會也自2006年起舉辦祭孔大典, 傳承此一深具意義的紀念儀式.2005年, 我有幸參加了在全美中文學校聯合總會的一項佾舞示範研習會, 對祭孔的樂舞有了些微的認識. 祭孔大典的主軸, 佾舞, 源於上古時代的蕭韶樂舞, 西周時將蕭韶樂舞定位為宮廷雅樂, 用來祭祀山川社稷, 隋唐之後, 在蕭韶樂舞的基礎上, 形成了專門的祭孔樂舞.
<周禮>對古代中國的祭祀有如下的規範, “天子八佾, 諸侯六, 大夫四, 士二”. 佾是古代樂舞的行列, 八佾就是八行八列六十四人, 六佾就是六行六列三十六人, 以次類推. 祭孔的樂舞採用六佾規格始於南朝、宋, 至清光緒三十二年(1906), 清廷升祭孔為大祀, 祭孔的樂舞為八佾.
佾舞是重復相同的動作, 不同地組合在三段佾舞之中, 由佾生手持表示文、武的籥和翟, 在獻禮進行時, 舞出初獻、亞獻和終獻三段佾舞, 並在每段末了都有一跪拜的動作. 按<周禮>、<爾雅> , 遠古中國祭、祀的對象俱為天、地,而非過世的人物, 之後纔演變為祭拜人物祖先, 此已迥異於起初祭祀天地的原意. 祭孔, 應是在肅穆中追思至聖先師如何以儒家思想, 對中國的思想文化、 道德倫理、民情風俗乃至政治、經濟各方面所產生深遠的影響, 故祭孔與宗教鬼神無關, 在形式上是人文的而非神化的, 不是祭祀鬼神, 而是人文精神的彰顯.
“哲人日已遠, 典型在夙昔”. 我們在海外傳承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, 最好的典範, 莫過於孔子以及他所創始的儒家思想, 是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部分, 而祭孔大典則涵蓋了值得保留的文化遺產、源自漢朝的宮廷佾舞, 及緬懷先聖先賢千古長存的懿德典範.
作者: 吳融容老師Laura Foo
北新中文學校四年級及文化常識班任課老師
獲選2009年新澤西中文學校協會最優良老師